requestId:688e62cc533078.31233153.
立足實際 探索路徑 創新模式 科學治貧
貴州丹寨縣“四增到戶”精準推進脫貧攻堅
丹寨縣龍泉鎮馬寨茶葉種植基地(苗西明 攝)
編者按:自黨中央吹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沖鋒號以來,貴州丹寨縣委、縣政府就緊緊圍繞中央及省州戰略部署,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書記孫志剛“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重要指示要求,開展比責任擔當、比路徑方法、比干部作風、比精神狀態、比群眾獲得感的脫貧攻堅 “大比武”,持續向貧困宣戰。經過不斷的努力,一個個貧困的堡壘正在被攻克,譜寫著丹寨反貧困史上的壯麗篇章。實踐證明,丹寨的“四增到戶”符合中央精神、符合丹寨實際、符合群眾意愿,形成的經驗彌足珍貴、帶來的啟示十分有益。只要橫下一條心,“擼起袖子加油干”、甩開膀子奮力拼,把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就能實現反貧困的攻堅拔寨;只要把握正確方向,善謀思路、善用政策、善建平臺,就能匯聚各方力量,形成精準脫貧的巨大合力;只要堅持問題導向,尊重實際,尊重民意、遵守規律、久久為功,就能使貧困脫得扎實、脫得永續,脫貧的成效就能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到2020年必須實現的首要目標。貴州丹寨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重大發展目標、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行動部署。始終緊緊圍繞中央精神和省州決策,深入推進大扶貧戰略行動,落實精準方略,下好“繡花”功夫,貫穿從嚴要求,鞏固全面扶貧、全力扶貧大格局。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守住兩條底線,結合丹寨實際走新路,創新開展“四增到戶”行動精準推進脫貧攻堅。一系列戰略措施的落實,使丹寨逐步沖破了貧困的桎梏、撕掉了貧困的標簽。貧困發生率從2011年的49%下降至2016年的18.94%。
丹寨縣創新探索的“四增到戶”,走出了一條具有丹寨特色的脫貧攻堅路子,對更科學有效地開展脫包養管道貧攻堅具有啟示意義。
只有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才能做到精準施策、精準扶貧。貴州丹寨縣在對貧困群眾進行精準識別和摸底調查中發現,群眾致貧原因主要有四類:一是群眾技能不足,致富手段單一;志氣不夠,存在“等靠要”現象。二是產業發展基礎薄弱,規模較小、效率不高,群眾增收渠道狹窄;三是群眾脫貧資源有限,扶貧資源投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四是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不暢通,政策紅利釋放不充分。
貴州丹寨縣委、縣政府立足區域實際,在深入分析當包養地群眾致貧原因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定向施策、靶向發力,創新開展了“能力增強到戶、產業增效到戶、資源增多到戶、政策增進到戶”的“四增到戶”行動,極大地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包養網夯實了脫貧攻堅的基礎支撐,取得了脫貧攻堅的良好效果。
丹寨縣揚武鎮洋浪村“我要脫貧”、“我要小康”誓師碑
一、能力增強到戶
丹寨縣把“勵志”與“扶智”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包養女人手,以開展懶轉勤、勤轉能、能轉富的“三轉”行動為載體,深入推進“能力增強到戶”,激發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1.懶轉勤:讓貧困群眾立下脫貧志
在農村,曾經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折射了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丹寨縣為打破“越窮越受益”這種“養懶漢”的扶貧尷尬局面,緊緊抓住扶貧先扶志、脫貧先去懶這一關鍵著力點,大力引導貧困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干部鼓勁強信心。在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時,對身體健康,但好吃懶做、游手好閑、安于現狀,認為“扶貧是干部的事,反正干部立了軍令狀,完不成任務要撤職”,過度依賴幫扶干部的“懶漢”貧困戶同步進行識別,并建立專門“懶漢”檔案,讓“懶漢”有羞恥心。針對“懶漢”的不同特點,為“懶漢”開出個性化“懶轉勤”良方,由包村領導、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手挽手·一幫一”包戶干部、村干部經常深入“懶漢”家中,與其促膝交談,加強宣傳教育,動之以情、曉知以理,促其轉變“等靠要”思想,增強發展意愿,改變“干部干,群眾看”為“群眾干、干部幫”。
——獎勤罰懶樹導向。引導村支兩委通過村規民約建立獎勤罰懶機制,強化硬性約束,對不支持村兩委工作、不參與公益事業、不加入村級產業扶貧合作社生產經營的“懶漢”,暫停享受“三變”、產業扶貧合作社、集體經濟等分紅。只要“懶漢”轉變思想,就可以從項目、資金、政策給予支持,倒逼“懶漢”動起來。完善萬達扶貧產業基金發放模式,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紅卡、藍卡、黃卡、綠卡”四種類型細化分類施策,即對“紅卡”戶實行兜底救助、對“藍卡”戶實施階段性幫扶、對“黃卡”戶實施三變幫扶、對“綠卡”戶實施產業幫扶,其中對有勞動能力但不愿參與產業發展的“懶戶”,通過鄉鎮和村兩委給予教育引導后,仍沒有轉變的,2017年底將取消基金分紅,并利用取消的分紅金獎勵“最勤”的貧困戶,營造良好的幫扶導向。如,揚武鎮洋浪村村民楊正懷原是村里出了名的“懶蟲”,通過合作社上門多次動員,2016年,種植3畝蓮花白,收入就有2萬余元,楊正懷真正嘗到了脫貧甜頭。
——榜樣激勵促追趕。2015年9月,丹寨縣揚武鎮洋浪村自發召開“我要脫貧”誓師大會,全村96戶貧困戶簽下請愿書,要求加入村級合作社,并在村子最顯眼位置立碑明志。經過近兩年包養網VIP的努力,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村,樹起了脫貧攻堅、發展致富的旗幟。鄰近的干改、五一等村在洋浪的帶動下,主動與洋浪村抱團發展。2017年5月,3個村的456位村民齊聚一堂舉行“我要小康”誓師大會。目前,丹寨114個村8611戶貧困戶全部參加了“我要脫貧、我要小康”誓師大會,貧困群眾思發展、奔致富的干勁明顯增強,形成了脫貧攻堅比學包養管道趕超的濃厚氛圍。
丹寨縣龍泉映山紅(苗西明 攝)
2.勤轉能:讓貧困群眾身懷致富技
針對貧困群眾缺乏致富技能的現狀,丹寨縣加強技能培訓和幫帶工作,讓貧困群眾掌握致富技能,扎實推進教育崛起工程,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強化技能培訓讓群眾提能力。結合產業發展實際,組建了一支由農技專家、農業輔導員、農業創業者構成的專家團隊,將種養殖技術進村入戶,開展各類種養殖技術服務,助推全縣種養殖業加快發展。圍繞刺繡、造紙、蠟染、竹編等民族手工業,積極發揮傳承人作用,開展民族手工技藝培訓傳授,鼓勵民族手工藝人建立家庭作坊,通過培訓使更多群眾掌握技藝,讓他們在家里就能生產。整合縣直培訓資源,根據勞動力就業意愿、用工單位需求等,分類組織開展了電工、護工、食品加工、家政服務、鄉村旅游、種養殖等職業技能培訓,讓城鄉勞動力真正學到一技之長,并積極推薦到幫扶或落戶丹寨的企業及對口幫扶城市就業。
——搭建實踐平臺讓群眾干中學。建立合作社與企業合作平臺,由合作社組織群眾到縣內產業基地現場學習,通過本地“土專家”手把手教、群眾面對面學的方式,掌握種養殖技術,提高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建立不定長期包養期學習機制,每年大規模組織群眾到縣內示范基地觀摩,現場學習借鑒先進的種養技術和管理經營,讓群眾直觀接受教學。通過搭建平臺,解決了群眾“有想法沒辦法”、“勞動強度大收效不明顯”的問題。
——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有出路。積極辦好縣職業學校和萬達職業技術學院,按照“職校建到園區去,車間搬到學校來,學生就近就業”的總體思路,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辦學,采取“設備進學校、課堂進企業,技工進校授課,學生進廠實習,企業用工名額進學校,學生畢業進廠就業,企業補助學生生活費”的“六進一補”模式,包養情婦發展職業教育,實現“職教1人、就業1人、脫貧1家”的目標。
3.能轉富:讓貧困群眾拓寬脫貧路
針對有的貧困群眾有一定技能,但脫貧致富渠道不多,無法實現有效脫貧問題,丹寨縣多措并舉,讓貧困群眾積極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奔小康。
——拓寬渠道促增收。依托優勢經營主體,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黨社聯建”“村社聯建”,鼓勵優秀合作社跨村寨、跨鄉鎮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通過推廣產業扶貧“三帶”模式、“生豬代養”模式和“能人+合作社+貧困戶”等包養產業發展模式,幫助和帶動有條件的貧困戶自主參與發展產業,實現增收致富。2017年投入產業發展資金覆蓋全縣行政村有勞動力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政策傾斜促增收。對有一技之長,有積極創業意愿的貧困群眾,通過“特惠貸”等信貸扶持,健全融資渠道,幫助創業增收。鄉鎮成立工貿公司,實施“200萬元以下技術含量不高的工程項目,不用招投標”的政策,優先給鄉鎮勞務公司承接施工,實現勞務增收。如,南皋鄉償卡村成立村級勞務輸出公司,以“本村優先輻射全鄉”方式,將全鄉富余勞動力組建工程隊,承接建筑工程建設實現務工就業創收,創出了一條“國有企業+村兩委+農民工程隊”就業扶貧之路。
——抱團發展促增收。全面實行“十戶一體”抱團發展,把10戶左右的農戶抱團在一起,將扶持農戶的資金、項目、產業等捆綁起來,形成若干個發展主體,由發展主體統一規模化發展、集中化運營、股份化分配,增強貧困戶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能力。同時,把班子能力強、產業發展好、輻射帶動大的“強村”與班子軟弱渙散、發展信心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的“弱村”結成對子,實現抱團發展、攜手脫貧。如,揚武鎮干改、洋浪、五一等三個村成立黨總支進行“強村帶弱村”抱團發展,三個村種植冬瓜和哈密瓜等經濟作物2000畝,預計今年收入1000萬元。
——黨群幫帶促增收。鼓勵村干部、黨員能人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共享扶貧成效的發展主體,實現強帶弱、富帶貧。對已經脫貧的農戶,在脫貧攻堅期內讓其繼續享受扶貧相關政策,逐步走向小康;對未脫貧的農戶,由村兩委、合作社、大戶和已脫貧農戶在思想和行動上加強示范帶動,確保擺脫貧困實現小康。如,興仁鎮城江村,通過“村兩委+合作社+農戶”種植“城江西瓜”2700畝,2017年預計收入4300余萬元。
丹寨縣龍泉鎮瓜農正在采收冬瓜
二、產業增效到戶
群眾之所以貧困,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產業支撐或產業發展效率低下,導致群眾收入渠道狹窄。丹寨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關鍵,一方面,圍繞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做好產業文章;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優強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效益。將產業發展與貧困戶脫貧有機銜接,實現精準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的轉變。
1.品牌帶產業,實現價值倍增
——“文化品牌帶特色產業”讓農貨賣出好價錢。依托“云上丹寨·非遺之鄉·康養福地”縣域品牌,借助豐富濃郁的蚩尤、古紙、賈理等民族文化,建設龍泉山中華始祖蚩尤文化城、丹寨萬達小鎮和中國苗疆古法造紙文化小鎮等景區景點,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帶動3萬余人就業。圍繞蠟染、刺繡、銀飾等非遺品牌,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旅游商品并拓展實體店和電商渠道,讓民族手工“產品”變為旅游“商品”,優質農特產品包養網ppt賣出好價錢,推動“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轉化。目前,全縣共建立民族手工合作社17個,社員510人,年產手工藝品60余萬件,產值近1.1億元。
——“知名品牌帶主導產業”讓農戶分享品牌價值。加大對國內知名品牌、優強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力度,利用企業和知名品牌的深厚影響力、雄厚市場競爭力,帶動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先后引進茅臺集團、清華科技園、昌昊金煌中藥材公司等知名企業,帶包養網ppt動藍包養網莓、中藥材等主導產業發展壯大。目前,茅臺生態農業公司藍莓精深加工基地建成投產,年產濃縮果汁1000噸、利口酒10000噸,實現利稅8000萬元。昌昊金煌中藥材公司,年產中藥材種苗2億株,年收購中藥材16噸。通過以上主導產業,直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2000人以上。
——“地域品牌帶生態產業”讓農村實現靠山吃山。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獨特的田園風光,借助“全國休閑農包養條件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等品牌,和丹寨土壤富含“硒鋅”的包養網ppt獨特優勢,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林下經濟等生態型產業。組織群眾將田土林地以流轉、入股等方式整合起來,按照“核心示范、周邊帶動”的思路,規模化開發、組織化運作,通過示范基地的建設,輻射帶動推動基地的高標準建設。如今丹寨的“林茶模式”“林果模式”“林藥模式”“林菌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業手工藝產品加工”“特色養殖”等多點發力,為當地經濟發展,百姓脫貧致富創下可觀的效益,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建成林果、林菌等產業1萬余畝,發展七彩山雞、土雞等特種養殖,帶動貧困群眾參與發展,為脫貧攻堅建起了一座座生機無限的“綠色銀行”,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華麗轉變。
茅臺生態農業公司(龍永軍 攝)
2.企業帶基地,實現收益共享
——壯大基地讓農戶搭上企業發展快車。積極引導合作社、農戶與企業合作,通包養站長過企業墊付產業基地建設資金,免費提供技術,由合作社組織社包養員投入勞力,采取訂單種植、保底價收購的方式,為企業代建基地,破解貧困戶缺乏資金技術、闖市場能力弱等發展產業面臨的問題,減少企業建設產業基地和勞力成本,實現互利雙贏。近年來,丹寨將藍莓、中藥材作為全縣扶貧主導產業,一定五年、十年不變,一抓到底,形成了良好的產業扶貧基礎。同時,立足自身現有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域特點、企業需求和市場前景,確定了實施建成以10萬畝藍莓為主的精品水果、10萬畝中藥材、10萬畝有機蔬菜、10萬畝有機茶園、10萬頭黑毛豬(土豬)、100個生態土雞(山雞、鵝)養殖基地的“6個1”產業脫貧工包養網程。僅2017年上半年,在全省統一部署開展的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中,丹寨共整合投入資金近2.6億元,新增種植藍莓10073畝、中藥材10139畝、蔬菜12800畝、有機茶12467畝,新增發展黑毛豬(土豬)養殖基地31個2.83萬頭、生態土雞(山雞、鵝)養殖基地35個36.1萬羽,覆蓋114個村8611戶貧困戶30138人。產業發展做到“短平快”和“長中近”相結合,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延長鏈條讓農戶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支持龍頭企業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推進茅臺、昌昊、俊建等龍頭企業建設生產基地。打造從原料生產、加工、包裝到銷售整個環節的全產業鏈,形成了中藥材、藍莓、硒米、硒鋅茶、肉牛、黑毛豬(土豬)等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鏈條。如以俊建公司為龍頭,組建股份制公司,發展黑毛豬全產業鏈。從繁育、防疫到養殖、銷售各環節,實行統一繁育、統一飼養、統一防疫、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打造全產業鏈,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分享從養殖到銷售整個環節的利潤。實現企業得發展,村集體有收入,貧困戶能脫貧。
——強化營銷讓農戶獲得更多產品利潤。搭建線上線下銷售平臺,通過省外免租門面、京東網站等,特別是借助萬達的品牌影響力和銷售平臺,實現丹貨出山,提高產品銷售利潤,讓群眾獲得更多收益。先后在杭州市濱江區、遼寧省東港市建立丹寨系列產品專柜,建成丹寨京東特色館和丹寨縣農村電商服務中心,宣傳推介丹寨的特色產品,讓丹貨賣出好價錢。
3.合作社帶貧困戶,實現抱團發展
充分發揮合作社抱團脫貧的帶動作用,搭建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平臺,解決貧困戶自身發展能力不強、抵御風險能力低等問題,實現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
——“三級建社”實現合作組織全覆蓋。建立縣、鄉、村三級合作社,在縣級組建扶貧開發合作總社,在鄉鎮組建扶貧開發合作聯社,在村級組建產業合作社,鼓勵貧困群眾利用土地、技術、資金、勞務等要素入股合作社發展。現包養合約已建立縣級扶貧開發合作總社1個、鄉鎮扶貧合作聯社6個、村級產業合作社161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97個,實現合作社對貧困戶的全覆蓋。如全縣的村級生態冬瓜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發展訂單種植冬瓜5000余畝,帶動2200余戶參與種植,產值將達5000余萬元,戶均增收8000余元。
——“三方聯結”實現發展紅利共分享。通過“黨社聯建”“村社聯建”,實現合作社對產業全覆蓋、合作社對貧困戶全覆蓋。在此基礎上,采取縣鄉指導、利益各關聯方民主協商一致的方式,所得收益按照村集體經濟占兩成,合作社占兩成,貧困戶占六成的“226”或所得收益按照村集體經濟占3成,合作社占3成,貧困戶占4成的“334”等多種分配方式,分配給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三方,實現合作社有資金滾動運作,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貧困戶持續增收的“三贏”目標。全縣各個村均建立了三方利益聯結機制,惠及貧困戶9528戶,實現年戶均增收1200元。同時,通過黨帶群、強帶弱、富帶貧的黨建扶貧“三帶”模式,開展“強村帶弱村”活動實現抱團發展。組建“十戶一體”發展主體,每個發展主體由10戶左右農戶組成,通過整合外部幫扶措施、強戶帶弱戶、富戶幫窮戶等幫帶方式,實現抱團脫貧、攜手發展。
——“三金收益”實現收入渠道多元化。貧困群眾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參與勞務獲得股金、租金和薪金,增加收入。把財政扶貧資金量化到貧困戶,通過合作社入股到縣內優強企業,享受利益分紅獲得股金。出臺土地流轉政策,鼓勵貧困戶將承包的土地通過合作社流轉給企業獲得租金,并建立土地流轉費梯級增長機制,保障群眾的租金實現動態增長。建立合作社與企業合作機制,由合作社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優先使用合作社所在地的勞動力,確保貧困戶獲得薪金。
丹寨縣揚武鎮老八寨村缽栽藍莓基地
三、資源增多到戶
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短缺是制約貧困地區發展,導致群眾貧困的重要原因。因此,盤活脫貧攻堅的存量資源,擴大增量資源,使群眾脫貧的資源增多,增強發展動力,是脫貧攻堅的基本著力點。貴州省根據貧困實際,積極創新扶貧資源的精準化配置方式,深入開展“六個到村到戶”和“六個小康建設”,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十項行動”,特別是針對深度貧困地區重點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